沙坝镇简介

来源:沙坝镇政府 | 作者: | 日期:2024-02-04 16:06:49

杨坝村全貌.jpg

       沙坝镇位于成县西北部,素有“粗陶之乡”和“苇席故里”之称。全镇辖12个行政村,84个村民小组,常住人口2934户,11476人,党员369名,总土地面积10.37万亩,耕地3.2万亩。

沙坝镇淫羊藿种植基地.jpg

       沙坝镇地处长江上游三岔河流域,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,是磨坝峡水库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,一年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。平均海拔1550米,年平均气温13℃,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,全年无霜期204天。境内沿河、野马河蜿蜒曲折,森林面积3943.75公顷,有崖晚霞、香水洞、金马洞、响儿潭(高山湖泊)、溶洞等观光旅游和休闲胜地,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光。

沙坝镇千亩连翘.jpg

       沙坝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始建于开元年间(713年-741年)的开元寺庙,承载了唐朝鼎盛时期人们祈求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,雕梁画栋的庙宇展示了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艺术。传承千年的“沙坝粗陶”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及成县沙坝镇残疾人作家刘水笔下的《野马河苍生》,记录了小镇蜕变重生的历程。而1949年7月的桦树青崖梁游击队的故事,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红色印记。2003年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尖川村发掘出10座西汉早期墓葬,出土随葬品200余件和大量车马饰件,木漆器100余件,数量之多、保护之好属于全省首次。

尖川窑.jpg尖川土陶展览馆.jpg

       沙坝素有“粗陶之乡”的美誉。沙坝属于西秦岭余脉,这里特有的陶土富含硅、铁等矿物元素,是上好的粗陶制作原料,烧制的陶器具有抗酸碱性强、质朴耐用的特点。粗陶的传统制作工艺,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,在鼎盛时期,境内近一半的村子都有烧陶的柴窑,其中“尖川窑”“沙坝龙窑”“小吊沟窑”在十里八乡远近闻名。2014年,随着粗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沙坝粗陶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在镇党委、政府的积极协调下,与陇南市嘉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签订了帮带协议,对“沙坝龙窑”仅存的4眼柴窑进行了保护,并新建了5眼柴窑。同时,引进了先进制作工艺,融入了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,年产粗陶产品约50万件,产值达到了316万元,为粗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       沙坝中药材产业品质出众。作为西部的纯农业乡镇,沙坝独特的自然环境、气候条件和优渥的土地资源,具备了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必备要素,这里地势高、光照足,雨量和温度适中,且在长期种植的过程中,我们筛出了优质种源,积累了丰富经验,掌握了管护技术,产量和品质上具有可靠保障。目前,全镇种植的中药材种类主要有桔梗、连翘、淫羊藿、党参、苦参和柴胡,并形成了一定规模。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来看,中药材价格呈现出了稳中有增的趋势,这为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提供了机遇。

       沙坝生态养殖业颇具潜力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,中蜂、鸡、猪、牛、羊等畜禽养殖占据了重要位置,而沙坝丰茂的植被和优良的生态环境,则是发展生态畜禽养殖的最佳选择。近年来,我们扶持创建了一批县级示范合作社,带动养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,特别是中蜂、蛋鸡、乌鸡养殖已经初具规模,收获了喜人成绩。

       沙坝农产品加工具有优势。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,我们形成了手工挂面、水烧酒等农特产品加工行业,特别是手工挂面,使用本地生产的潘林小麦粉为原料,采用传统技艺手工加工而成,香味四溢、劲道爽口,深受广大群众喜爱,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。

       近年来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沙坝镇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在领导的关心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,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的中药材种植、“沙坝粗陶”、农特产品加工、传统木艺加工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。全镇发展桔梗、党参、淫羊藿、柴胡等中药材种植6000余亩,发展连翘种植3000余亩,连翘育苗150余亩,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壮大。我们积极探索沙坝粗陶市场化、艺术化的发展道路,引进陇南嘉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,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融入到粗陶制作中,开发出的“西峡·粗陶系列”和“青陇同心·山水情深”等系列产品远销大江南北,年产粗陶产品50余万件,产值达到316万元。我们鼓励优秀青年返乡创业,成立蓝飞木业有限责任公司,聚集了镇内外25名传统木工技艺传承人,发展居民古建、园林古建产业,年产值达到380万元。我们积极扶持野马湾手工挂面和中蜂、蛋鸡、乌鸡养殖产业,创建县级示范合作社11个,并通过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,持续提升了群众收入中的产业占比。我镇目前有专业合作社:54个,运营:42个。辖区企业37个。

蓝飞木业.jpg